今天无意中刷到徐峥的一部新电影即将上映,大家纷纷评论徐峥懂市场,可以和大众共情。
现实就在这样,有时候你付出全部,却得不到认可。连尊重都没有[旺柴]
一个非常混蛋的词,就是,降本增效。
所以说00后的孩子都是清醒的一代,工作是为了挣钱,不是玩命,亦或许他们也是看到了自己父母在单位的辛苦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对现社会的抵抗吧。
从《我不是药神》,到这一部新片,离生活都很近。剧中HR对徐峥说,年轻人比你能熬。
能熬这个词说得好,10年前比拼谁能卷,10年后比拼谁能熬。
能卷,G哥见过一位【看起来很卷的】。你周一早上5点早班飞机出差,他可以周日晚上过去。然后跟HR说你看我带的队,都不浪费一刻工作时间,在飞机上。
能熬。在医生这个行当,越老越值钱,在IT这个行当,年纪大了就被【退休】。有人跳出来了,说H厂也有老专家,研究所也有。你别看小部分,你看大比例,总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吧。
电影看完,共情了,当然徐峥是没有药方的。你看前几年电影行业的万达、华谊兄弟自己的降本增效了。华谊亏损了几十亿。
近年初的《年会不能停》披露了领导的三板斧:
1,给一个大方向,具体怎么做让下面的人自己去摸。
2,拉近与属下的关系。
3,让手下相互批评,把责任甩给其他人。
一切的降本增效可能起因在于老板的战略判断,但必须归咎于组织人效和【下面不给力】。作为员工,想摸鱼是不能的了。几条不算建议的建议。
在一家公司呆多久合适,一个职位做多久合适,我的观点是一段时间的【加速度】。
我的快速成长期,工作1-5年。
毕业一个月,创造了连续加班40小时的记录,吃快餐。毕业三个月,10人研发团队留下系统,我一个人全部搞定后续的需求。
毕业2年,小组长。
毕业4年,一线TL。
5年,技术经理。
有时候,快速的进步容易忽略掉一些东西。需要适时的反思【加速度】的问题。技术经理做到3年,我对自己的价值有些怀疑。
我作为技术经理会不断去跟甲方的技术经理、项目经理PK合同报价、功能等等。当时真正的价格其实是老板跟甲方的领导在喝酒的时候定得差不多了。我转身了,主要是不想再做【今天稳定,但缺乏增长】的工作了。到了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那几年,我看见新的一片天。
军哥做公众号【技术琐话】的时候,有一位志愿者兄弟叫lwx。他曾在福州一家上市公司做到技术经理,没有上升通道。而且他的技术在他们那块已经很强了。我给他的建议是,所谓的【限制】都是心里的设限,看你想要什么。地域、行业、信息都是如此,在35岁之前做一个决定。他后来搬到了上海,先后在美团和pdd工作,现在发展得不错。
李善友老师有本《第二曲线创新》很不错,里面提到“单一要素最大化”,聚焦第一曲线的一个要素,把它放大为第二曲线的全部。我们发现商业创新太难,但是我们可以跟着政策、高人或企业的发力点,布局自己的未来。新的商业创新背后一定会用到新的技术、工具、思路、能力。比如:移动互联网在10年左右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移动技术肯定会蓬勃发展,如果我们能10年左右学习智能手机相关技术、工具,肯定能个人利益最大化;入局这个产业生态,也会分得一杯羹。现在的趋势是什么,AI!
说LinkedIn创始人Hoffman提出的ABZ理论。在他看来所有职场人都要做好三手准备:
A计划:你的本职工作,以及基于此的长期规划,它是你基本生活的保障,要不断投入努力和资源。
B计划:你的人脉资源、你的兴趣爱好、你的副业、你创新的想法,诸如此类,它们是能帮助你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Z计划:从A到B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投资,你的资产规划、你的被动收入、你的积蓄,它们帮助你在面临裁员、减薪之际仍能保障一家人短期的生活。
很多程序员、搞IT的朋友,以内向、不善言辞为荣。很多业务高速发展期的时候,尚可用守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好一颗螺丝钉。但当下及未来,一个共识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2023年AIGC的风口,现在人们花在直播/短视频上的时间大大超过阅读图文的时间,更别提20年前的纸媒了。
我们再细看一下。你在一家公司,呆得久,原因是啥?可能你的代码写得好,设计能力强。但是基本功的训练往往在前5年就完成了,后面增强的是什么?沟通能力,业务理解能力,产品sense,这本身就是多个能力的叠加。所以早就是复合型(π 型)人才要求,无非10年前要求叠加大数据能力,现在要叠加AI 能力而已。
独行快,众行远。欢迎到军哥的免费陪伴星球,讨论职业发展、行业趋势、个体成长等话题。
加V:jianghu10002 可领取副业锦囊一份,限前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