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相关】为什么我感觉国内博士毕业手里的paper普遍比国外博士多?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963341/answer/1879286710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963341/answer/1879286710

这种情况在老欧洲尤甚,这里不但博士不要求发论文,甚至教授也不要求发论文。以法国大学哲学专业为例,我们是从前年开始要求博士答辩之前必须拥有一篇发表的,刊物不限。在这之前,没有任何对于发表的要求。那么他们重视的是什么呢?一个是专著,大论文直接出书,书根据出版社等级可以评出三六九等,高级的可能直接获个学术奖项,基本上你的教职就稳了。在法国大学当教师需要两个比较大的标准:一个是agrégé, 教师会考,这个过了,你就可以在中学和大学当老师;另一个是HDR,可以称为导师资格,这个过了,你就可以当博士导师。所以,一个法国学生,想要教职,大学三年都在一门心思准备会考;然后去读硕博,把大论文出书,这本书可能决定了你去哪所学校;接着,努力准备你的第二本书,这本书是用来评导师资格的。接着去准备你的三四五不知多少本,这就得等一个教授职位的空缺了,没有位置,你再努力也没有用。当然,一旦出来位置,要选谁还是看专著。一些著名学者比如梅亚苏之类的,至今连个教授都没混上,按水平他绝对够了,但就是因为没位置。所以,你看到法国人特别能写书,书还特别厚,这也是多年的学术习惯造成的内卷现象。另一个是人脉。这个是可以拿到台面说的。不是潜规则。拿哲学专业来说,全巴黎的哲学系的教职基本都被高师人承包了。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是同学师长前后辈,那自然就会互相帮助了。这也可以看作一种近亲繁殖和学术阶层固化吧。如果你不是高师人怎么办呢?那就和他们混在一起,比如和他们同一个导师,有前后辈关系,总之,你被承认为这个圈子的一份子。这样,你一开始可能只能在偏僻外省找一个教职,但一旦巴黎这边有空位,你的小伙伴也会直接提名让你过来。至于博士生,大部分是不需要发表什么东西的,但是有例外:一是导师希望你把成果发表在自己学院的刊物,或者导师很喜欢你,愿意把你的文章放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二是开会。欧洲各个学校会议特别多 ,每次开会,都会把会议论文集结出书,这样你的论文也会发表。因此,会议论文就也成了博士生研究的一个评价标准了。所以,以法国的现象看,国内国外的卷不是一个方式,但卷都是存在的。这可能来自于不同的评价体系和学术组织方式,并非简单的卷可以概括的。
作者:尤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963341/answer/2331047468
我站在另一个角度看一下这个问题。我在大学任教,个人觉得对计算机科学而言,paper数量真的不重要。可预见的未来,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都会更加重视paper的质量。


CS博士毕业去向一般有三个方面:

  1. 找教职

特别好的学校教职评审,基本只看2-3篇代表作 (一般是第一作者)和推荐信。paper过多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名校教授在教职市场谈论某个superstar时,都一般用“实现了xxx系统”或“设计了xxx的算法”的那个人的描述,而不是“发了8篇xxx论文那个人”的描述。2. 工业界如果是找research scientist (Google/FB/Microsoft/Alibaba)等等,应该会看paper。这些公司应该比较倾向于顶会论文 (类似于CS Ranking列表)。顶尖的industry lab,比如Google Brain或Microsoft Research,衡量标准和大学教职类似,应该也不会有人会数paper数量。如果是找software engineer,应该是看coding和工程面试。


3. 创业

早期VC基本只看技术门槛和商业前景,跟paper数量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关注的是你有没有快速做出MVP的潜力——也就是“最小可行产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一般体现在一个体系或者一个非常好的idea,而不是很多一般的idea。读博而言,我们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一个博士应该思考自己对所属细分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促进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论文只是一种给予自己技术credit的体现形式。所以,深度比广度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总之,可以这样类比,100部中规中矩的影片也远远不如1部《泰坦尼克号》。
作者:蛛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963341/answer/1874677654
这里拿美国对比1.美国phd毕业没有硬性发文要求,一般导师觉得你可以毕业就可以准备答辩了,其实也不算什么好事,因为美国普遍读phd时间更长

2.美国发paper没有奖金,也不会有啥绩效考核,所以导师不会为了钱什么的去发文,更愿意发好的文章,发几篇水文浪费时间,消耗名声,一点用都没有,特别是名校的资深教授可能只愿意发最好的几个杂志,而往往发一篇顶刊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比普通的多很多,还不一定成功

国内教职绩效晋升很看文章,而且往往数量多一样顶用,有些学校看分区,但其实并不科学,有些杂志影响因子高是因为国内很多人灌水冲上去的,真正难发的专业顶刊可能只在二区三区....

ps:不是说国外就不发水文,而是发水文的动力比较小

3.不可否认,国内科研发展很快,很多组确实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而且国内还有一个发文优势,就是大老板+小老板模式,很多phd都是有人手把手教你的,而且同质化严重,一个学校很多教授都是同一个小方向,然后学生也都是做的这个,那这样发文章确实很快

美国这边一个学校一个小方向只有一个教授(杜绝了大小老板现象),都是独当一面的,很多教授让自己phd研究的是拓展的新东西,教授都不太了解,没有人带你,比较花费时间,所以美国phd的quit比率很高,毕业率也只有40%左右


作者:行要更名坐要改姓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963341/answer/1877049579
我是国外读的博现在在国外工作。本来有千言万语,但是我觉得还就是汇成一句话:国外没那么卷。。

因为在国外tenure以后,文章数量就不是必需的了。但是,目前有一种趋势是国内要倒卷国外了。好些我们领域的大佬开始带着学生灌水了。因为要么和国内有合作,要么有中国学生需要回国找工作。

我们领域原来博士毕业有一片top就是job market star, 现在博士毕业2-3篇top都很常见了。

或许卷是不可逆的吧。。。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963341/answer/1877420050
我自己是本硕国内,美国PhD...硕士三年投了5篇paper,博士第二年马上结束还没paper,感觉情况因人而异吧。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排除上课等因素,我硕士时候是去实验室就是读paper想idea,想出来了写代码做三两个月实验,就投paper,改个几轮肯定中了,而且硕士经常看着deadline做实验,就是为了赶paper。给我一种就是为了paper而科研的感觉,idea开始是老师给的,后来也是自己想,对自己提升肯定是不小。

后来来美国读博,发现改变太大了,首先我们RA要做project来维持自己funding,每周要多次和合作者开会,推进进度。这个project和国内很不一样,国内的就是类似公司的,就是做出来只是时间问题的项目。现在的project就是付出很多时间,工作量很大,还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我们的paper就是通过project过程中的idea发,很难。很多时候project要学术界工业界的idea一起上,看performance。大多数工程effort没法发论文,小部分学术effort虽然提高了performance, 你也不知道idea是不是别人能接受的,其中实际的问题很难抽象出来,抽象出来了也要看你的idea是否elegant。

然后是大家对paper怎么看...感觉我导师和合作者会把paper当做一个项目的report,经常把idea做出来,而且十分成熟以后,在各种workshop宣传几波才写paper,老师也会push项目进度,但没push过paper。我自己负责的一部分其实很早就有prototype了,按照我国内的习惯已经发了几波paper了可能,但现在想法是要在我的project上验证过很多轮才能发,但愿能早点发出去吧。

因为项目的特殊性,我们合作的PI大概有将近20个人,来自10几个学校,基本都是top30的。这20几个老师基本没有那种一年灌水10几篇的,组里的PhD平均第二年开始发paper,一年一篇这样,这20几个老师有AP也有大佬平均citation将近1万吧,在我这方向基本是世界顶尖的一波人了


作者:周娥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7963341/answer/2414026695
举个例子: 如果中国老板知道你周末还工作,会表扬你,甚至有的(很多)中国老板还会觉得“周末都不工作读什么博士?搞科研难道不应该007吗?”;如果欧洲老板知道你周末还工作,会一脸沉重地看着你劝你该休息时就休息,要注意自己的精神健康。

再举个例子: 欧洲老板: 做研究要严谨,慢一点没关系,质量最重要,一个课题做一年很正常,别着急。中国老板:做研究要快,这三个月把这篇文章写完投出去。

再举个例子: 欧洲: 写完博士论文,导师觉得你足够毕业了,你就能答辩然后毕业。中国: 1篇一作1区SCI哪能博士毕业呢?博士起码要2篇一作1区SCI,否则和硕士有啥区别?

再举个例子,其他国家的小伙伴都觉得中国学生是奋斗表,是做任务的机器。可能他们见到的中国学生越多,越能加强一种“中国人像机器一样不需要休息”的刻板印象。

再加一条,在欧洲不是老板push你,而常常是你push老板。我常常因为不小心push到老板而反省自己……
往期精彩回顾



  • 交流群

欢迎加入机器学习爱好者微信群一起和同行交流,目前有机器学习交流群、博士群、博士申报交流、CV、NLP等微信群,请扫描下面的微信号加群,备注:”昵称-学校/公司-研究方向“,例如:”张小明-浙大-CV“。请按照格式备注,否则不予通过。添加成功后会根据研究方向邀请进入相关微信群。请勿在群内发送广告,否则会请出群,谢谢理解~(也可以加入机器学习交流qq群772479961



相关推荐

  • 使用 TiDE 进行时间序列预测
  • AI泡沫将破,AI公司的商业化何去何从?
  • 深度解析|为何这个赛道竟能诞生百亿美金的公司?
  • 利用知识图谱检测并修正大模型幻觉:GraphEval策略的简单粗暴实现思路
  • 智慧教育+大模型:技术与应用
  • 全网祝贺!Andrej Karpathy官宣创业:是自己热爱的AI+教育
  • 王者归来!LSTM 终于爆发了。。。
  • 面了一个字节60K后端大佬,见识到了基础天花板!
  • Dubbo的核心流程
  • 前端必备技能。。。
  • 代码合并分支用rebase还是merge?
  • 把 Canvas 放到 WebWorker 中去绘制?想都不敢想有多爽!
  • 腾讯文档助力业务提效的100种玩法!TVP吐槽大会邀您来探索
  • 一文搞懂大模型!基础知识、 LLM 应用、 RAG 、 Agent 与未来发展
  • 3 秒极速删除 node_modules,无需第三方工具!
  • 封装WebSocket消息推送,干翻Ajax轮询方式
  • 北漂7年,归来仍是牛马
  • Mistral AI两连发:7B数学推理专用、Mamba2架构代码大模型
  • CCL2024持续注册 | 第二十三届中国计算语言大会全日程公开
  • PyTorch团队首发技术路线图,近百页文档披露2024下半年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