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一年。AI 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有人用它来写代码了,啥时候会替代程序员,可真不好说。另一方面,程序员扎堆的 IT 互联网行业却进入了平台期甚至下行期,降本增效成为行业主流,裁员缩招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年头,作为程序员,又该何去何从?程序员的职业生涯,真的只能走到 35 岁吗?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夯实自身,提高替代难度?对于有创业梦想的人,又该如何规划,才能穿越牛熊,逆流而上?《开源漫谈》新年特辑,OSCHINA【开源漫谈】特地邀请了观测云创始人兼 CEO 蒋烁淼、公众号《瑞典马工》主理人马工,来讨论一下从程序员转型 CEO 的心得,给 2024 年想发大财的各位一点经验参考,助力大家实现每一个梦想。
分享嘉宾:
蒋烁淼,80 后,二次元爱好者,技术宅。0 经验创业,现在是观测云的 CEO,带领 200 人左右的团队。
观测云是一款现代化的监控观测产品,是用一套平台整合了包括基础设施,云原生,日志,应用开发等所需的全部监控观测能力的产品,目标并不仅仅只是在传统的面向运维的监控问题,而是希望提供一个统一化的数据平台,帮助企业的开发团队,尤其是 Devops 团队提升整体软件的质量和系统稳定性。大家可以直接访问 Guance.com 了解相关的信息。
主持人:
马工,在北欧从事 Infra 工程师,公众号《瑞典马工》主理人。《开源漫谈》常驻嘉宾。
01 创业讲究一个契机
马工:你是怎么从一个程序员转变成一个 CEO 的? 蒋烁淼:我接触互联网非常早,从初中就开始玩电脑了。那时候的计算机是 8086 的那种小电脑,磁盘都没有四兆,上网还要到公安局去申请上网证才能上网。我算是中国第一代站长。那时候玩《暗黑破坏神》,做了中国最早的《暗黑破坏神 2》的粉丝站。当年 Windows 流行一种特殊的帮助文档结构叫 CHM,就是有人把咱们的网站扒了下来,产生的帮助文档 CHM,当时还在网上流行过一阵子。大学毕业后,我去了运营商工作,做了不少稀奇古怪的项目。例如 P2P 客户端,在线直播,还利用卫星给网吧传过游戏和电影。做的事情非常杂。2010 年左右,我加入了创业的大潮,那年毕业刚满 5 年。 马工:就是说你创业的时候并不是一个高 P,比如说某个大公司的副总裁之类的,你就是个年轻人,特别有干劲,投资人就看中你了? 蒋烁淼:对,当时确实也没啥,当时的高 P 和现在的高 P 也不一样。我其实属于 “被动创业”—— 被投资人忽悠创业的。当时我们利用网通的资源做了一个网盘业务,但所在的小网通被中国电信合并了,这时有一个 VC 出来说愿意投资我们。当时懵懵懂懂的,也没啥想法,就到上海创业了,结果一路走到了今天。当时和我们同期创业的公司,有一个还比较有名的,就是现在飞书的齐俊元。我们算是在一个孵化器里面创业的两个团队。在那个年代,能搭个网站就是高手了,门槛比后来 2021 年的高 P 创业潮要低得多。
02 位置的选择
马工:你其实做了很多事情,你做过基础软件,游戏站长,还做过外卖,但你现在做的这个可观测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大多数人还需要你去科普,你当时是怎么选的? 蒋烁淼:2009 年,我接触到了云计算,也是阿里云刚刚上线时最早的那一批客户。当时在做的项目叫够快网盘,我们很早就已经用到了对象存储。退出这个项目之后,我开始了第二段创业,在云计算方向做阿里云的服务,做了几年。我发现,从生态位角度来说,要找一个刚需且有普世价值的场景,其实只有监控场景。云原生,包括 CICD 这些,其实刚需性没有监控那么强。创业,第一肯定是要做你能做的事情;第二,你肯定要能做得比别人好,才有市场竞争力;第三,市场空间要足够大。综合下来,选择了可观测领域。这是一个综合了商业和自己团队能力的共同决策,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决策。
03 保持开放,持续学习
马工:你做的这个决策,已经超出一个技术人员,甚至一个工程师的范畴了,你会考虑到很多商业问题,像团队能不能做、这个市场空间有多大?你已经从一个程序员转变成一个 CEO 了。但这个转变你是怎么做的?你需要补哪些课?由谁来教你? 蒋烁淼:其实,一个人他能够适应任何角色,他才有可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CEO 是一个很可怕的职业,要懂市场,要懂营销,要把控产品,要了解税务,等等等等。一系列的知识非常丰富,远超对程序员本身 “专” 的要求。这么丰富的知识,就要求你要足够的开放,才能装得进去。我觉得很多技术同学,包括我以前也是,纯粹作为一个技术人的时候,有时候是比较闭塞的 —— 认定了某一个点,它一定是最佳方案,一定是最好的。其实你会发现,可能它在你的世界里是最好的,但在整个真实世界未必是最好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何保证自己的成长?无论是作为 CEO 还是一个普通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开放,对任何的知识、任何的信息都要有能力去接收。当然,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否则你就变成一大堆乱七八糟了。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多和人接触。我加入了湖畔大学,接触了很多其他的企业家和 CEO,大家平时的交流互动,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简单来说,要尽量地从外部获得信息,而不是封闭在一个小的世界里。 马工:也就是说,作为程序员,应该什么都看什么都懂。还要跟很多人打交道,尤其是要跟已经是 CEO 的人打交道,可以这么理解吗? 蒋烁淼:也不是这么说,一步登天是不行的。首先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其次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我鼓励动态学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要学经济学上的债券发行,如果你真的拿一本经济学的书去啃,不好意思,你是啃完了你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的,而且还花很多时间。就像背字典一样,学英语从 ABCD 开始背,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代入到场景中。比方说你正好有个客户,发行过相关的债券,他在这个业务中,把他的营业额作为这个债券做 ABS 发行,那你只要知道这样一个过程,你经历过,你很快就理解这个概念和相关的逻辑了。我更鼓励的是大家多沟通,哪怕就是在微信群里跟一些不认识的人交流,都可能会得到很多输入,而不是 “要学 C++ 就拿本 C++ 的书来看”,这样还不如去上班,专门维护 C++,说不定维护个一年,你就成 C++ 高手了。一定要进入到场景中,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概念式学习,那样最后只是空对空。 马工:所以说教科书没那么重要,其实从问题出发去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去学习个 case 会更有帮助。 蒋烁淼:对。你学习 case 的过程中,你肯定要去 reference,那你参考的时候就相当于把那些书也会翻到。我当年在高中的时候去看传说中最有名的 TCPIP 详解卷三本,看的云里雾里啥也没学到。但我在中国网通做网络这块的时候,自己通过抓包软件看了这个 IP 包头,36 个字节怎么构成的?再去翻那本书,那就如有神助了。这本书很快就看完了,没花什么成本。所以,你一定要站在一个具体的事情上去学习,而不是纯粹为了学而学。 马工:问题驱动对吧,我们工程师比如说学 python 或者任何一个语言,也都是先有问题再去学习工具。这个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地方,比如说学习金融或者说 marketing? 蒋烁淼:对。是一样的。第二就是要回归到问题本质,其实这是很多程序员会犯的错误。比方说,有的程序员会 java,他就什么问题都要用 java 去解决,但有些场景是不适合 java 的。这种路径依赖,其实是对自我成长的一种限制。同理,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是很难跳出程序员这个圈子的。比方说,公司里其他同事在讨论 marketing 问题的时候,有程序员会认为这不关我的事,这事跟我没关系。但如果你多分一分心去听一听、想一想,你就学到东西了。如果你自己加了个防火墙,觉得这事不是我需要关心的,那你就永远得不到任何新的知识,它可能就永远都跟你无关了。“没关系” 有时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你平时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机遇在你面前,哪怕不是 CEO,而是升职加薪,你也不一定抓得住。
04 商业训练 VS 抓住时机
马工:在海外,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印度工程师成为 CEO 的概率远远高于中国工程师成为 CEO 的概率。而印度工程师基本上标配一个 MBA 课程。就是说,在有 MBA 学位的工程师和没有 MBA 学位的工程师之间,他们成为 CEO 的概率差别非常显著。 蒋烁淼:你愿意去学 MBA,其实也就相当于把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过了一遍,那以后你抓住机会的概率当然就高了。程序员想跨界 CEO,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很多人觉得自己手上的技术很厉害,但却连财务模型都没算过,连卖给谁都没想过,很难成为一个公司或者一门生意,连生意都构成不了。相比之下,大厂高 P 创业,反而很顺利,因为他们毕竟在大厂带过一个单独的事业部,经历过商业的训练,相对来说,比没有经历过商业训练的人要强。尤其是那些跟着大厂从 0 到 1 做起来的工程师,承担的远不止一个工程师要做的决策了,也可以等同于读过 MBA 了。 马工:假设我是一个跟你一样刚毕业五年的年轻人,那我是要先成为一个高 P 再去创业,还是说我应该现在就去?我们不考虑现在的经济形势,从你的个人经验,你会给哪个建议? 蒋烁淼:创业当然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一个人想创业就能创业,你需要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愿意为了一个方向或一个产品去做出尝试。但如果真的怀有创业的心,我的建议是尽早付诸行动。因为越年轻,失败的成本越低。如果真等到熬成高 P 再出来创业,市场环境说不定又变了,成功率未必就比年轻人高。像张一鸣出来创业的时候,就既不是大厂,又不是高 P,但是有 idea,就可以开干。其次是因为,创业很辛苦,越早期越辛苦,困难度远远超过打工。因此,如果年轻人有一腔热血,无所顾忌,不是说纯粹为了赚点钱,而是还有点梦想的话,那还是先做为主。当然,如果只是因为爽剧看多了,想要赢取白富美什么的,那劝你还是别来了。在中国,很多人创业,只是为了追求 CEO 这么一个头衔,却没有评估好自身的实力能不能撑得起。有一拨人创业的失败率是比较高的 —— 外企高管。如果说企业是一棵树,那中国的很多外企其实就是分支的叶子,所有的商业模式、经营模式都是被外国总部定义好了的,高管只是个执行者,并没有参与到战略制定中。而当高管们跳出这些分支,去设定公司的运作方式时,如果还是以原来外企高管的心态去运作公司,那注定是失败的。你一定要回到泥沼中去,而这恰恰是最难的部分。为什么一些经历过从 0 到 1 的创业期、跟大厂一起成长起来的高 P 出来创业反而成功率高,正是因为他经历过根部的泥沼,创业的时候就能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这件事,而不会陷入到流程性的琐碎事件、公司发展上的一些无聊的博弈中去。
05 当 CEO 和做程序员有什么不同?
马工:你现在已经是 CEO 了,那你跟程序员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这个行业一直说工程师文化也很重要,工程师文化究竟是什么东西? 蒋烁淼:我理解的工程师文化,最核心的就是工程化思考问题,就是能够抽象理解问题、用框架思维去解决问题。举个例子,比方说文档写得好不好,代码注释写得好不好,你会不会很龟毛的去追求一个拼错的单词?你有没有能力、愿不愿意把你的代码写的更好,而不是只是完成一个任务而已?还有就是你有没有足够的抽象思维和前瞻性,这也是很关键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可观测性、CICD、云计算、容器化,都是工程师文化的结果。工程师思维就是你要有体系化、框架化的方式去设计产品,我们和友商很大的一个差别就是,我们的产品形态底层是非常工程化的,以至于我们现在面向一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时候,很多要二次开发定制,花很长时间。这就变成了一种配置工作,使得我们整体产品无论是标准化程度还是灵活性都远远大于其他方案。这就是工程化带来的好处。 马工:我也是工程师,但我看到很多同行做项目,做完这个工单就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管。但作为一个工程,需要在两个维度把它扩展起来,第一个就是时间维度,你要考虑到这个代码在整个生命周期不只是你要写,还有别人也要改,那你就要把文档做好;还有一个就是广度,这个东西并不是给你用的,而是为了满足产品经理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求,你要考虑到别人的想法。但很多工程师写的文档,根本看不懂,让人崩溃。 蒋烁淼: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很多人日志都没打好,导致后期开发排错、运维排障效率极其低下。低效的人就是一团浆糊,每天把时间浪费在找错这种事情上,你不 996 谁 996?工程能力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你自己作为工程师,工程化能力弱。还有一个就是公司工程文化差,CTO 或者架构师根本就没有这种架构工程管理能力,一味的只是做管理学考核,譬如按照程序员提交的代码数来考核,那不就是很反工程师文化吗?理论上应该是代码写的越少,功能完成的越好,才叫优秀,但这没法量化。 马工:DORA 度量指标就是衡量一个团队的效率的,但是我看 DORA 在国内基本没人谈,基本上都是看的代码行数或者是 bug 数或者是测试打回率。这其实就是这些技术管理者非常不专业,或者说他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蒋烁淼:说实话,技术管理者要跟上节奏,那就不能脱离一线,否则再想跟上就难了。我见过一位 CTO,明明也是大厂高 P 出身,但交流起来却发现他已经停留在了 2016 年。原因是他在 2016 年还是管一线研发的,但后面就去做更高维度的管理了。于是,他对所有技术的理解都停留在 2016 年,就像一台没更新的电脑,他提出的见解,已经不再符合如今的现实了。人就跟程序一样,大脑是惯于用你的 cash 去回答问题的。人的好奇心一旦丧失的话,你的 cash 就不更新了,还会用那个时候的经验方法和考核模式去应对新环境,但是新的环境,时代变了,你的旧办法能不能有效?作为 CEO 必须要从事物的本质去分析,针对这个新环境新现状新团队,应该用什么方案。而不是一味的把旧方法搬过来,然后觉得现在这帮人不行。还有一些软件质量差,是外包这种商业模式造成的,因为对甲方是功能需求的 check,而不是用户体验的 check,反正只要把甲方要的交付掉了,好用难用根本不重要。那为什么还要考虑工程质量?甲方又不会多付我一分钱,自然是怎么快怎么来。 马工:你作为 CEO 的视角就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看到大量的项目代码写得很烂,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你提出了一个解释,商业模式决定了这个团队就不会追求高质量。 蒋烁淼:是的,所以我们的产品是按量付费的,这是一个巨大的对赌,客户觉得我不好用,明天就可以停了一分钱不付。不像有些传统厂商卖给你 100 万,卖完了东西就不管了。售前是天使,售后是垃圾,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像我们这种给自己下了魔咒的,每天都战战兢兢,必须要让用户体验好。 马工:也就是说,有限的预算,你必须把它投在产品研发上,而不能全投在销售上,即使销售拿到单了,你产品跟不上,你的客户也会走掉。 蒋烁淼:是的,这样也就倒逼了我们去追求高质量。 本期直播回放如下,错过的赶紧扫码看看回放吧↓↓↓
【开源漫谈】
OSCHINA 视频号畅聊栏目【开源漫谈】,每期一个技术话题,三五位专家围坐,各抒己见,畅聊开源。给大家带来最新的行业前沿、最热门的技术话题、最有趣的开源项目、最犀利的思想交锋。如果你手上也有新点子、好项目,想要跟同行交流分享,欢迎联系我们,讲坛随时开放~
《开源漫谈》新年特辑,OSCHINA【开源漫谈】特地邀请了 1 位业内嘉宾,直播分享一下程序员转型 CEO 的经历,给 2024 年想发大财的各位一点经验参考,助力大家实现每一个梦想。
热门文章
- 李彦宏诚不欺我?全球首位AI程序员问世:自学新编程语言、自动Debug、开发迭代App
- 险成Linux内核“孤儿项目”的NTFS3驱动逆袭上位,近3万行旧代码将被优化
- 苹果在macOS中“魔改”cURL,作者无端背锅很生气:误导用户!
- 前端开始“锈化”?Vue团队开源JS打包工具:基于Rust、速度极快
获取新鲜开源资讯
网罗全球开源软件
畅读硬核技术文章
品味高级趣味梗图
⬇️欢迎关注OSCHINA公众号
「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