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CNS(Cell、Nature 和 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于科研人员可以说是梦寐以求的,其实,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国人就在 Nature 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考证律吕说》。
“律吕”是我国古代乐律学的统称,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律管研究更是律学研究中的难题,《格致汇编》发表徐寿《考证律吕说》这一重要论文,报道了徐寿研究律管管口校正的最新成果,他用实验向著名的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声学》(徐建寅、傅兰雅译,1874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一书提出了质疑,该书(第214页)说:有底管、无底管发出声音的吹奏振动数,在一定时间内,皆与管之长度成正比。这也就是说,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任何八度音阶必是吹奏震动数的两倍,因此开口管必须准确地截去一半才发出高八度音。而这一点徐寿通过实验证明恰恰是不正确的,“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徐寿用9英寸长的铜管进行实验,发现将管长截去一半,并不能得到与原管相差八度的音,但如果在截掉半音寸,就能得到准确度的高八度音。实验表明,两支相差八度音的开口管的长度比例不是2:1而是9:4。
在文章中,他对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质疑,并用现代的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
那时候大清未亡,就连当时的 Nature 编辑都评价这“非常出奇”。
在这篇《Nature》发表后的第三年,徐寿就病逝于上海致格书院,享年67岁。十多年后,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也在一次无烟火药中,意外被炸死。他们不求功成名就,更不求达官厚禄,一生都致力于先进科学的引进与传播。
徐寿石像或许徐寿这些人,在整个科学史上的成就微不足道,但是在封闭和黑暗的清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辉。
本文来源:材料基综合整理自SME科技故事、姚远科学网博客等公开资料,,仅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