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就懂的Hybrid框架设计方案



👉目录


1 前言

2 通信方案

3 离线包方案

4 容器基础能力

5 开发调试

6 稳定性与安全

7 番外篇

8 总结




本篇文章探讨“基于 Webview,如何在 App 内实现带离线包能力的 H5”。在当下这个主题似乎有些过时,但 H5 技术以其良好的跨端一致性,长期来看会占据一席之地,希望整理一个较完整的方案,从基本的实现原理到业务具体应用,让不了解的同学对“离线 H5"有一个较完整的视角。




01



前言

2009年,PhoneGap 以 “桥接 Web 与 iPhone SDK 之间缝隙“的理念横空出世,让人惊叹于 JS 居然可以调用客户端原生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跨端需求迫在眉睫。前期 Hybrid 开发理念的萌芽,基于 Webview 的 Hybrid 开发模式开始盛行,WebViewJavascriptBridge 等 JSBridge 框架也开始流行,同时各大 App 也开始自研 Hybrid 框架。
Webveiw 因为性能问题一直被社区诟病,2015年 FB 推出 RN 类原生框架,在社区激起波澜。原生渲染、离线、可以和客户端控件混合等特性非常惊艳。相比较 Webview 开发效率有所降低,但在一些较高性能要求的场景有了用武之地。
当所有人都认为 Webview 是低性能代表时,2017年微信推出小程序,底层基于 Webview,社区再次激起千层浪,Webview 不慢了,体验非常好啊!
似乎 Hybrid 框架走到了尽头,Webview 有很好的跨端一致性,经过优化也有较好的性能,类原生框架有接近原生的性能,能够满足大部分业务场景。
2017 年 Google 推出了 Flutter,Flutter 的推出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对于 Google 的技术产品,国内社区也持谨慎态度。但随着 Flutter 的发展,类 Flutter 框架同时面向前端和终端跨端,其性能与终端几乎无差异,填补了类原生框架的不足。Flutter 也成为了当下最火热的 Hybrid 技术。
Hybrid 框架的发展史也是移动互联网的盛衰史,移动互联网沦为了“古典互联网”,Hybrid 框架这次似乎真的发展到了尽头。
但无论如何,“生活”总要继续。本篇文章探讨“基于 Webview,如何在 App 内实现带离线包能力的 H5”。在当下这个主题似乎有些过时,但 H5 技术以其良好的跨端一致性,长期来看会占据一席之地,希望整理一个较完整的方案,从基本的实现原理到业务具体应用,让不了解的同学对“离线 H5"有一个较完整的视角。以下 Hybrid 均指基于 Webview 的混合式方案。
一个 Hybrid 框架有一些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先以一张图来描述其整体架构,然后再详尽介绍核心模块应该如何去设计。

从架构图来看,Hybrid 主要由以下模块组成:
  • JSBridge:它是前端和客户端通信的基础,是整套框架的核心之一。
  • Webview 容器:作为 H5 容器,需要提供一些基础的能力。
  • 离线资源管理:客户端对本地离线资源的拉取/更新、拦截等策略。
  • 开发调试:开发调试是业务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 离线包管理后台:离线包版本管理系统。
  • 后台服务:根据客户端版本,返回对应版本的离线包。
  • 离线包协议:前端和客户端约定的离线包协议,前端需要构建出约定的离线包格式。
  • 框架稳定性与安全:白屏检测,异常处理,异常上报等。

其中,JSBridge 作为前端和客户端通信的基础,是整个框架运作的核心,JSBridge 的设计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先分析如何选择通信方案。


02



通信方案
所谓通信,即 JS 可以调用 Native 的能力,Native 也可以直接执行一段 JS 代码,达到 Native 通知 JS 的目的。那么通信方式有哪些,应该如何选择?
备注:目前大部分知名 App 均选择 WKWebview 作为内核,所以以下方案的选择也不再考虑 UIWebview,其原因可参考网上的一些文章,这里不做说明。
   2.1 JS -> Native


在 App 内,JS 做不到的能力就需要借助 Native 去实现,比如分享,获取系统信息,关闭 Webveiw 等。JS 调用 Native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式一:假跳转 - 同时发送多个请求丢消息、URL有长度限制,当下最不应该选择的方案。
所谓“假跳转”,本质是约定一种协议,客户端无差别拦截所有请求,正常 URL 放行,符合约定协议的请求拦截,并做出对应的操作。并且拦截下来的 URL 不会导致 Webview 跳转错误地址,因此是无感知的。
比如:
// 正常网页跳转地址const url = 'https://qq.com/xxx?param=xxx'// 约定跳转 urlconst fakeUrl = 'scheme://getUserInfo/action?param=xx&callbackid=xx'

一个 URL 由协议/域名/路径/参数等组成,我们可以参考这个组成规则,约定一个假的 URL:
  • 协议用于通信标识:客户端只拦击该类型的协议。
  • 路径用于标识客户端模块及方法。
  • 参数用于数据传递。

当然,不限于这个规则,任何一种合理的约定都可以让 JS 和 Native 正常通信。
网页中有多种方式可以发起一次请求:
// 1. A 标签发起一次<a href="scheme://getUserInfo/action?param=xx&callbackid=xx">用户信息</a>// 2. 在JS中创建一个iframe,然后动态插入到 DOM 中$('body').append('<iframe src="scheme://getUserInfo/action?param=xx&callbackid=xx"></iframe>');// 3. location.href 跳转location.href = 'scheme://getUserInfo/action?param=xx&callbackid=xx'

JS 发起请求后,客户端如何拦截呢?
安卓:shouldOverrideUrlLoading:
@Overridepublic boolean shouldOverrideUrlLoading(WebView view, String url) {    // 1 根据url,判断是否是所需要的拦截的调用 判断协议/域名    if (是){      // 2 取出路径,确认要发起的native调用的指令是什么      // 3 取出参数,拿到JS传过来的数据      // 4 根据指令调用对应的native方法,传递数据      return true;    }    return super.shouldOverrideUrlLoading(view, url);}

iOS的 WKWebView:webView:decidePolicyForNavigationAction:decisionHandler:
- (void)webView:(WKWebView *)webView decidePolicyForNavigationAction:(WKNavigationAction *)navigationAction decisionHandler:(void (^)(WKNavigationActionPolicy))decisionHandler {    //1 根据url,判断是否是所需要的拦截的调用 判断协议/域名    if (是){      // 2 取出路径,确认要发起的native调用的指令是什么      // 3 取出参数,拿到JS传过来的数据      // 4 根据指令调用对应的native方法,传递数据      // 确认拦截,拒绝WebView继续发起请求        decisionHandler(WKNavigationActionPolicyCancel);    } else {        decisionHandler(WKNavigationActionPolicyAllow);    }    return YES;}

前面也提到了,这是当下最不该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它有如下两个致命问题:1、同时发起多次跳转,Webview 会直接丢弃掉第二次跳转,所以第二条消息会直接被丢弃。
location.href = 'scheme://getUserInfo/action?param=111&callbackid=xx'
location.href = 'scheme://getUserInfo/action?param=222&callbackid=xx'
2、URL 超长:如果 URL 超出系统最长限制了,消息会被截断,这种情况是不可接受的。
基于这两个原因,当下不应该再选择这种通信方式。

方式二:弹窗拦截(alert/confirm/prompt)- 无明显短板,需要序列化参数,支持同步返回数据。


客户端可以拦截 JS 这三个方法的调用,JS 侧需要选择一个业务不常用的一个方法,避免和业务发生冲突。

JS 侧发起如下的调用:
const data = {    module: 'base',    action:'getUserInfo',    params:'xxxx',    callbackId:'xxxx',};const jsonData = JSON.stringify([data]);// 发起调用,可以同步获取调用结果const ret = prompt(jsonData);

安卓:onJsPrompt 拦截:
@Overridepublic boolean onJsPrompt(WebView view, String url, String message, String defaultValue, JsPromptResult result) {    //1 根据传来的字符串反解出数据,判断是否是所需要的拦截而非常规H5弹框    if (是){      // 2 取出指令参数,确认要发起的native调用的指令是什么      // 3 取出数据参数,拿到JS传过来的数据      // 4 根据指令调用对应的native方法,传递数据      return true;    }    return super.onJsPrompt(view, url, message, defaultValue, result);}

iOS WKWebView:webView:runJavaScriptTextInputPanelWithPrompt:balbala 拦截:
- (void)webView:(WKWebView *)webView runJavaScriptTextInputPanelWithPrompt:(NSString *)prompt defaultText:(nullable NSString *)defaultText initiatedByFrame:(WKFrameInfo *)frame completionHandler:(void (^)(NSString * _Nullable result))completionHandler{    // 1 根据传来的字符串反解出数据,判断是否是所需要的拦截而非常规H5弹框    if (是){        // 2 取出指令参数,确认要发起的native调用的指令是什么        // 3 取出数据参数,拿到JS传过来的数据        // 4 根据指令调用对应的native方法,传递数据        // 直接返回JS空字符串        completionHandler(@"");    }else{        //直接返回JS空字符串        completionHandler(@"");    }}

这种通信方式没有明显的短板,而且还支持同步调用获取结果,唯一的缺点是不支持直接传递对象,需要序列化数据,在高频/大数据量通信的场景可能有一些性能上的损耗。

方式三:JSContext 注入 - 能力强大,遗憾的是只有 UIWebview 支持。不推荐使用


//准备要传给native的数据,包括指令,数据,回调等const data = {    module: 'base',    action:'getUserInfo',    params:'xxxx',    callbackId:'xxxx',};//直接使用这个客户端注入的函数nativeObject.getUserInfo(data);

由于 WKWebview 不支持,这里不展开讨论了。

方式四:安卓 addJavascriptInterface - 目前推荐的方案,具备 JSContext 注入的所有优点(限安卓 4.2 以上版本)


安卓可以在 loadUrl 之前 WebView 创建之后,即可配置相关注入功能,注入后 JS 可以直接调用挂载在 nativeObject 上的所有方法:
// 通过addJavascriptInterface()将Java对象映射到JS对象//参数1:Javascript对象名//参数2:Java对象名mWebView.addJavascriptInterface(new AndroidtoJs(), "nativeObject");

JS 调用:安卓注入的对象挂载在全局,直接调用接口。
nativeObject.getUserInfo("js调用了android中的getUserInfo方法");

这种通信方式的优势在于,没有参数的限制,可直接传对象,无需序列化。同时也支持同步返回结果。

方式五:WKWebView MessageHandler 注入 - 官方钦点的通信 API,无需 JSON 化传数据,不丢消息,但不支持同步返回。


不同于安卓注入到 JS 全局上下文,iOS 只能给注入对象起一个名字(这里已 nativeObject 为例),同时调用方法只能是 postMessage,所以在 JS 端只能是如下调用:
//准备要传给native的数据,包括指令,数据,回调等const data = {    module: 'base',    action:'getUserInfo',    params:'xxxx',    callbackId:'xxxx',};//传递给客户端,不支持同步获取结果window.webkit.messageHandlers.nativeObject.postMessage(data)

客户端接收处理:
-(void)userContentController:(WKUserContentController *)userContentController didReceiveScriptMessage:(WKScriptMessage *)message{    //1 解读JS传过来的JSValue  data数据    NSDictionary *msgBody = message.body;    //2 取出指令参数,确认要发起的native调用的指令是什么    //3 取出数据参数,拿到JS传过来的数据    //4 根据指令调用对应的native方法,传递数据}

从调用方式就可以看出,在 iOS 端不能同步拿到调用接口,天然是异步的。

最佳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JS -> Native 当下选择如下的通信方式是最合适的:
  • iOS:推荐使用 MessageHandler + prompt 拦截两个方案并存,同时实现异步和同步调用。
  • Android:addJavaScriptInterface 能力强大,使用很方便,当下没有任何缺点。

   2.2 Native -> JS


讲完了 JS -> Native,Native 如何调用 JS 呢?其实就是客户端直接执行 JS 代码,将 JS 代码(字符串)交给 JS 引擎执行。已有方案如下,根据版本选择即可:
  1. iOS: evaluatingJavaScript。
  2. 安卓: 其实 2 个区别不大,使用方法差异也不大:
    • 4.4 以上 evaluatingJavaScript。
    • 4.4 以下 loadUrl。

具体是如何调用的呢?假设 JS 上下文存在如下的全局函数。
function calljs(data){    console.log(JSON.parse(data))     //1 识别客户端传来的数据    //2 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调用或执行其他逻辑  }

客户端想要调用这个函数,需要字符串拼接出 JS 代码,并带上要传递的数据:
//不展开了,data是一个字典,把字典序列化NSString *paramsString = [self _serializeMessageData:data];NSString* javascriptCommand = [NSString stringWithFormat:@"calljs('%@');", paramsString];//要求必须在主线程执行JSif ([[NSThread currentThread] isMainThread]) {    [self.webView evaluateJavaScript:javascriptCommand completionHandler:nil];} else {    __strong typeof(self)strongSelf = self;    dispatch_sync(dispatch_get_main_queue(), ^{        [strongSelf.webView evaluateJavaScript:javascriptCommand completionHandler:nil];    });}

客户端最终拼接出的代码其实只有一行,当然无论多么复杂的 JS 代码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让 Webview 执行:
calljs('{data:xxx,data2:xxx}');

安卓 4.4 以下没有 evaluatingJavaScript,只有 loadUrl,但其执行方式和 evaluatingJavaScript 没有本质的差异,其调用方式如下:
mWebView.loadUrl("javascript:calljs(\'{data:xxx,data2:xxx}\')");

通过直接执行代码的方式,就达到了 Native 数据向 JS 传递的目的。
   2.3 JSBridge SDK 设计


确定了底层通信 API,我们还需要设计一套 SDK 来处理两端的通信,SDK 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平台无关:两端的通信机制是有差异的,但对上层业务来说不需要关心这些差异;SDK 是纯 JS 逻辑的封装,和上层使用的业务框架无关(Vue / React 等均支持)
  2. 易用性:接入简单,通过 npm 安装后即可使用;有一定语义化的封装,比如查询设备信息,可以直接调用 sdk.getSystemInfo,而不用先去建立底层的通信;API 同时支持 Promsie / Callback 两种调用风格等
  3. 可扩展:SDK 除了要有良好的模块划分,还需要可扩展,为后续功能迭代打下基础

我们通过三个具体的使用场景来思考如何设计 JSBridge SDK:
场景一:JS 查询设备信息
这种场景本质是 JS 调用 Native 的一个函数,Native 收到请求后,把数据回传给 JS。整个过程分为 JS -> Native、Native -> JS 两个阶段,其调用流程如下:

Native -> JS 时,涉及到 Webview 调用 JS 的全局函数,为了避免暴露过多全局变量,设计时我们只暴露全局唯一对象,然后再将相关的方法挂载在这个对象上。核心代码如下:
const invokeMap = new Map();let invokeId = 0;
class BridgeNameSpace { /** * 调用Native功能 * @param eventName - 事件名称 * @param params - 通讯数据 * @param callback - 回调函数 */ invoke = (eventName, params, callback) => { invokeId += 1; invokeMap.set(invokeId, callback);
if (isAndroid) { window.BridgeNameSpace.invokeHandler(eventName, params, invokeId); } else { window.webkit.messageHandlers.invokeHandler.postMessage({ event: eventName, params, callbackId: invokeId, }); } }; /** * 调用Native功能 * @param eventName - 事件名称 * @param params - 通讯数据 * @param callback - 回调函数 */ invokeSync(eventName, params, callback) { invokeId += 1; invokeMap.set(invokeId, callback);
if (isAndroid) { window.BridgeNameSpace.invokeHandler(eventName, params, invokeId); } else { // 将消息体直接JSON字符串化,调用 Prompt(),并且可以直接拿到返回值 const result = prompt(JSON.stringify(params)); return result; } } /** * Native将invoke结果返回给js的回调句柄 * @param id - callbackId * @param params - 通讯数据 */ invokeCallbackHandler = (id, params) => { const fn = invokeMap.get(id); if (typeof fn === 'function') { fn(params); } invokeMap.delete(id); }; getSystemInfo(callback) { const promsi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is.invoke('getSystemInfo', {}, (res) => { if (res.status === 'success') { resolve(res); } else { reject(res); } }); });
if (callback) { return promsie.then(callback).catch(callback); }
return promsie; }}
window.BridgeNameSpace = new BridgeNameSpace();

整个流程分为以下几个调用步骤:
  1. JS 调用 invoke,生成一个唯一的 callbackId,将 callbackId 和 callback 注册到全局变量 invokeMap 中。
  2. iOS 端,JS 将参数通过 MessageHandler 传递给 Native;安卓通过 Interface 注入的方式,JS 可以直接调用 Native 的方法。
  3. Native 执行业务逻辑,并调用回调函数 BridgeNameSpace.invokeCallbackHandler。
  4. 通过调用时生成的唯一的 callbackId, 从 invokeMap 中找到最初发起调用的 JS callback,执行并回传数据。

业务方调用支持 Promise 和 callback 两种调用风格:
BridgeNameSpace.getSystemInfo()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BridgeNameSpace.getSystemInfo((res) => { console.log(res);});

场景二:当 Webview 可见时,JS 捕获这个时机来做相应的业务逻辑


这里只涉及 Native 单向通知到 JS,是标准的发布订阅模式。Native 和 JS 侧约定好事件名,JS 侧提前注册事件,当事件发生时,Native 主动调用 JS。核心实现如下:
const publishMap = {};
class BridgeNameSpace { /** * 订阅 Native 事件 * @param eventName - 事件名 * @param callback - 回调函数 */ subscribe = (eventName, callback) => { if (!publishMap[eventName]) { publishMap[eventName] = []; } const oldEvents = publishMap[eventName]; publishMap[eventName] = oldEvents.concat(callback); }; /** * Native将publish结果返回给js的回调句柄 * @param eventName - 事件名 * @param params - 调用参数 */ subscribeCallbackHandler = (eventName, params) => { const cbs = publishMap[eventName] || []; if (cbs.length) { cbs.forEach((cb) => cb(params)); } }; /** * ⻚⾯可⻅通知 */ onPageVisible(callback) { this.subscribe( 'onPageVisible', callback, ); }}

业务方订阅示例:
BridgeNameSpace.onPageInvisible(() => {});

不同于 JS 主动调用 Native 函数,订阅不能直接拿到结果,所有没有 Promise 调用风格,只能是 callback 形式。实际在设计 API 时,可以从命名上做一些区分,比如订阅类型的函数都以 onXX 开头。同时,映射表也由单独 publishMap 来维护。

场景三:打开了两个 Webview 页面 A B,B 页面向 A 页面传递一些数据


对于 JS 来说,只能获取到当前 Webview 上下文,单纯通过 JS 是不能感知到其他 Webview 存在的。所以两个 Webveiw 之间要通信,需要借助 Native 做中转,其通信模型如下:
(一个 App 内在使用多套框架时,不同框架之间通信也可以基于这个模型)


Webview 之间通信分为三个步骤:
  1. Webview A 订阅事件,不同于场景二的订阅模式,订阅结果需要维护在 Native,所以这里需要有一次 JS -> Native 调用。
  2. Webview B 发起通知,先通知到 Native,这里也有一次 JS -> Native 调用。
  3. Native 收到通知后,发起一次广播,之前所有注册过的 Webview 都会收到通知,这里有一次 Native -> JS 调用。

那么如何来设计这个通信模型呢?
  1. JS -> Native 订阅其实就是一次基本的 JS -> Native 函数调用,这里需要约定一个特定的事件名。
  2. JS -> Native 通知同理,也需要约定一个特定的事件名。
  3. Native -> JS 广播,是类似于 invokeCallbackHandler、subscribeCallbackHandler 的回调调用,我们也用一个 notifyMap 来维护这个映射关系。

const notifyMap = new Map();
class BridgeNameSpace { /** * 混合式框架向Native发送通知 notify * @param eventName - 事件名,命名空间为当前包 * @param params - 参数对象,由通知业务自己定义 * @param callback - 回调函数,回调是否通知成功 */ notify = (eventName, params, callback) => { this.invoke('notify', { event: eventName, params }, callback); };
/** * webview 事件处理函数,可与notify配合使用 * 事件订阅方法,可对本应用及跨应用事件进行订阅 * @param {String} eventName * @param {Function} callback */ subscribeNotify = (eventName, callback) => { this.invoke('subscribeNotification', { event: eventName }, (res) => { if (res.status === 'success') { notifyMap.set(eventName, callback); } else { callback(res); } }); };
/** * Native将notify结果返回给js的回调句柄 * @param eventName - 事件名 * @param params - 调用参数 */ notifyCallbackHandler = (eventName, params) => { const fn = notifyMap.get(eventName); if ('function' === typeof fn) { fn(params); } else { notifyMap.delete(eventName); } };}

业务代码调用示例:
// Webview A 订阅BridgeNameSpace.subscribeNotify(  'QSOverlayPlayerBackClick',   (res) => {    console.log(res);  });
// Webview B 通知BridgeNameSpace.notify( 'QSOverlayPlayerBackClick', { test: 'a' }, (res) => { if (res.status === 'success') { console.log('通知成功'); } });

第三种场景算是较复杂的场景,实际业务中也较常用,需要两个或多个 Webview 来配合使用。
总结
实际在设计时,还有一些细节上的考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规范化要求:
  1. 不同环境的兼容适配(比如浏览器、微信、不同的 App 访问等)。
  2. 按模块职责进行划分,比如基础、路由、网络、UI 等。
  3. 规范函数命名:Native 回调均命名为 xxCallbackHandler、不支持 promise 风格调用的函数均已 onXX 开头。

核心设计思路主要是基于底层通信模型,上层做语义化的封装,按模块职责进行划分,进而达到易用、易管理等目的。


03



离线包方案
对于 H5 来说,大量时间消耗在网络请求,资源下载阶段,如果 Native 在加载 H5 时,直接从本地读取资源,再配合缓存数据,就可以大大提升 H5 的首屏速度。
对于前端来说,我们希望直接把 HTML/JS/CSS/Image 等资源直接部署到 CDN,任何地方直接通过 https://domain.com/path/index.html 访问,在 App 内访问具备离线能力,普通浏览器则是在线访问。
该如何实现呢?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关联访问地址和本地的离线包资源。前端项目构建后,除了将资源部署到 CDN,还需要将构建产物打包成zip包,上传到离线包管理平台,通过唯一 pid 来标识,在 App 内访问时带上 pid=xxx,Webview 优先从本地离线资源目录查找相关资源,找到了直接返回,找不到则在线访问。整体流程如下:

这里面还有非常多的细节:zip 内文件是什么样的格式、管理平台如何管理离线包、App 如何更新/加载离线包。下面我们介绍一种可能的方案。
   3.1 离线包构建


这里以前端 SPA 项目为例,Vue/React 应用构建产物一般是如下格式:
build├── index.html└── static    ├── css    │   ├── main.f855e6bc.css    ├── js    │   ├── 787.d4aba7ab.chunk.js    │   ├── main.8381e2a9.js    └── img        └── arrow.80454996.svg

通常部署时,我们会把 js/css/img 等资源部署到 CDN,通过设置 publicPath,index.html 中引用的地址会是 cdn 地址。
不同框架构建产物格式会有些许的差别,这种差异对 App 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我们需要约定一种统一的离线包格式,只要符合这个约定的 zip 包,都可以是离线包。这个约定我们称之为离线包协议
   3.1.1 离线包协议


我们约定,一个离线包包含如下的关键文件:
  1. page-frame.html,页面的入口文件。
  2. config.json 页面配置文件,包含 Webview 容器的一些配置项,下面会单独介绍。
  3. 其他 js/css/img 等资源路径不作要求,因为构建时会自动处理好文件引用路径(即使有设置 publicPath,路径中也只是多了publicPath 一层路径)。

zip└── page-frame.html├── config.json├── css│   ├── main.f855e6bc.css├── js│   ├── 787.d4aba7ab.chunk.js│   ├── main.8381e2a9.js└── img    └── arrow.80454996.svg

像 Vue-cli、Webpack 等构建工具一般来说都提供了构建 hook,可以在构建完成时,将构建产物修改为符合离线包协议的产物,再进行打包。
   3.1.2 包配置数据


上面提到,每个离线包有一个 config.json 文件,里面有一些 Webview 容器相关的配置项,那具体有什么配置呢?
Webview 本身有一些基本的属性,比如主题色,是否透明,是否使用 Native 导航头(为了统一 App 风格,大部分页面使用 Native导航头;有时设计为了追求全屏效果,又需要隐藏 Native 导航头),有时同一个包的不同页面有不同的风格,需要单独配置。所以整个配置分为 global 和 pages 两部分,pages 的配置优先级高于 global。
{  "global": {    "showNavigationBar": false,    "themes": {      "black": {        "backgroundColor": "#0a0c0e"      },      "white":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  },  "pages": {    "index": {      "showNavigationBar": false    },    "detail": {      "showNavigationBar": true,      "themes": {}    }  }}

实际配置项可根据业务场景进行设计。
   3.1.3 单工程单包/多包


现代前端 SPA 应用通常都很复杂,将所有构建产物打包成一个离线包不具备通用性,有时需要将部分产物打进离线包,有时需要将一个项目工程构建出多个离线包。这里提供一种打包思路:
项目增加一个构建配置文件,配置文件描述了每个页面的离线包配置信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控制离线包的大小,每个页面对应的离线包不能包含其他页面的代码,需要有“tree shake”掉非当前页面代码的能力。
实际构建时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比如根据页面路由来决定当前页面包含哪些代码。这种方案会侵入到打包流程,可能需要通过 loader 和规则来做一些删除代码的工作,相对来说会复杂一些。但本身来说一个项目工程构建出多个离线包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打包流程。
[{    name: 'https://domain-one.com/path/page-frame.html',    test: function(options) {      const {        path      } = options;
return /NewsTZBD/i.test(path); }, config: { global: { showNavigationBar: false, themes: { panda: { backgroundColor: "#f5f6fa", }, black: { backgroundColor: "#12161f", }, blue: { backgroundColor: "#f5f6fa", } }, }, pages: { index: { showNavigationBar: false, }, }, }, }, { name: 'https://domain-two.com/path/page-frame.html', config: {},}]

   3.2 离线包管理


讲完了离线包的构建,离线包后续如何管理/更新/使用是关键的一环,下面分三个部分来介绍。
   3.2.1 离线包版本


离线包每次发布后,都会生成一条记录,有一些基本的属性来标识本条记录:
  1. pid:和页面访问地址一一对应。
  2. verify_code:pid 和访问地址的加密校验码,访问带 pid 的 url 时,需要做一些安全校验。
  3. pkg_md5:离线包 md5 值,用于校验离线包本身是否被篡改。
  4. gray_rule:灰度规则。
  5. pkg_url:离线包 cdn 地址。
  6. sdk: 依赖的 App 最低版本,和 app 版本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7. status:发布状态(未发布、灰度发布、全量)。
  8. comment:本次发布描述。
  9. author: 发布人。

   3.2.2 离线包更新


对于离线包的使用一般有这样的一些诉求:
  1. 最新离线包:离线包更新尽可能快
  2. 资源离线化:尽可能使用本地资源
  3. 高命中率:重要的模块,通过预下载,可以大大提高离线包命中率
要满足以上诉求,核心是控制离线包的更新时机。
离线包的下载分为两部分:离线包配置表管理和离线包下载。整体流程如下:

App 启动时,会去拉取一个离线包配置表,配置表记录了当前 App 版本对应的所有最新离线包,主要包含以下信息:
  1. 离线包优先级。
  2. 离线包 CDN 地址。
  3. 离线包校验参数。

为了保证及时拉取到最新的离线包版本,配置表有一些更新时机:
  1. App 启动时。
  2. N 分钟内 App 激活更新。

离线包的预下载主要依赖配置表,在合适的时机,如 App 首页渲染完成后,提前下载高优先级离线包。
除了预下载离线包,非高优离线包首次访问时,优先在线访问,同时启动异步加载。当然根据业务需求,提供下载指定离线包的 API,业务侧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提前下载。
   3.2.3 访问页面


在 App 如何打开一个 H5 页面呢,打开页面会经历哪些步骤,和普通浏览器打开 H5 有哪些差别?
不同于 SPA 应用,App 内页面堆栈需要符合 App 规范,我们仍然可以按 SPA hash 路由的方式来渲染页面,但每个路由对应一个新开的 Webview,在页面回退时其实是关闭了当前 Webview。
新开 Webview 需要调用 Native 能力,标准的 Native 函数调用,可以如下来调用:
class BridgeNameSpace {  /**   * @params{Object} params 传递数据 { url, p_showNav}   * params.url   */  navigateTo(params) {    this.invoke('navigateTo', params, () => {    //     })  }}
const url = 'https://domain.com/path/index.html?pid=xxx#/index';
BridgeNameSpace.navigateTo({ p_url: url, p_showNav: true,});

整个 H5 打开流程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安全校验:
  1. 域名校验,不支持非白名单内的域名。
  2. 离线包 md5 校验,防止包被篡改。
  3. verify_code 校验当前访问地址和 pid 是否匹配。


安全校验失败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安全策略:比如合法域名的 H5 直接在线访问,非白名单域名增加安全提醒等。
前面提到,通常 H5 在打包时会设置 publicPath,这些资源是引用的 CDN 地址,我们同样希望这些资源能使用本地资源。
在 iOS 中可以使用 WKURLSchemeHandler 进行拦截,Native 拦截到地址后,需要解析出文件名(前端 js 、css 等资源通常带了 md5 值,可以唯一标识),然后根据文件名去本地查找,如果找到了可直接返回。需要注意的是,这个 API 需要 iOS 11+ 以上才支持。
   3.3 版本控制


每个离线包都需要知道最小支持 App 版本,JS 调用的 JSBridge 方法,需要对应版本的 App 去实现,所以版本控制非常重要。版本控制分为两部分:
  1. 离线包构建时需要明确支持的最高 App 版本,版本信息可以放到项目工程配置文件里。
  2. App 在拉取配置文件/拉取单个离线包时,后台根据当前 App 版本及灰度规则返回正确的离线包。

在设计时,离线包版本通过一个虚拟的版本号(这里表示为 SDK@ver)来对应 App 版本,这样好处是 SDK 可以映射不同端 App 版本(iOS、Android、鸿蒙 App 版本号不一致),App 版本和 SDK 版本号解耦。

以如下场景为例:
一个 H5 页面,分别对应三个 App 版本均部署了离线包,其中对应 App@10.1.0 的离线包处于灰度状态。

当我们用 App@10.1.0 去拉取离线包时,应该返回什么版本呢?
  1. 首先 sdk2.3.0 对应的离线包不能返回,因为它们要求最小支持 App 版本是 10.2.0,一旦返回了可能导致有些 API 调用失败,App@10.1.0 上没有对应的实现。
  2. 如果命中了灰度,则返回 sdk@2.2.9 下的离线包版本 1。
  3. 如果未命中灰度,则返回 sdk@2.2.8 下的离线包版本 1,JSBridge SDK 通常是向下兼容的,低版本离线包调用的 JSBridge API 高版本的 App 都支持。

不同版本的 App 去拉取离线包时,从最高支持的 App 版本依次往下匹配离线包,直到找到最新的离线包版本。


04



容器基础能力
为了更高效地进行业务开发,Webview 容器还需要提供一些基础能力:
  1. Native UI 组件:Toast、Loading。
  2. 内嵌 Native 能力:Native Header、分享面板、下拉刷新。

   4.1 Native UI 组件


通常来说,前端有自己的 UI 组件库,希望做到“一码多端”。但 App 和 H5 有较大的体验差异,部分基础组件,前端和 Native 不容易对齐,如 Toast、Loading,可以通过 JSBridge 直接调用 Native 组件:
class BridgeNameSpace {  /**   * 显示toast   * @param {String} position 弹出位置,center(中间),top(顶部)   * @param {String} text 要提示的⽂字   */  showToast(position, text, callback) {    this.invoke('showToast', { position, text }, callback);  },    /**   * loading view控制 loadingBar   * @param {String} action: show/hide, 控制显示/隐藏   */  loadingBar(action, callback) {    this.invoke('loadingBar', { action }, callback);  }}

   4.2 内嵌 Native 能力


一个典型的页面通常由这些部分组成:页头+刷新区域+主内容区+分享面板等。我们以它来剖析如何规划前端和 Native 的职责。
   4.2.1 页头



主流容器的页头均使用 Native Header 来实现,比如微信、美团、百度等,这么做可能有以下考虑:
  1. 统一 App 风格,做到一致的交互体验。
  2. JS 异常导致白屏时,防止 App 陷入假死状态,Native Header 可以控制页面后退。

不使用 Native Header 的好处,其实就是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整个页面都可以由 JS 来实现。同时部分业务场景,在设计上有特殊要求,需要做到“全屏“的效果。
对于平台化的 App ,基础组件一旦依赖 Native,响应速度会变得非常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权衡:统一使用 Native Header,或者主要场景使用 Native Header,同时放开配置化能力,业务可以决定是否使用。
使用 Native Header 也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配置化,能够满足大部分的业务场景。将整个 Header 分为三个区域:

  1. 左边区域比较简单,只有一个返回按钮,关闭当前 Webview。
  2. 标题部分,可以设置标题和子标题,注意需要控制和 document.title 的关系。
  3. 功能区:可以设置分享、字体控件等入口。

实际实现时,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设计灵活的配置参数:
class BridgeNameSpace {  setHeaderConfig(config, callback) {    this.invoke('setHeaderConfig', {       title: config.title,      subTitle: config.subTitle,      right: [{        actionName: 'font',      }, {        actionName: 'share',        // 可传入图标,没有使用系统默认的        icon: '',      }]     }, callback);  },  /**  * 监听按钮点击事件  */  onHeaderButtonClick(callback) {    this.on('onHeaderButtonClick', callback);  }}

   4.2.2 刷新区域



上下拉刷新是一个常见的功能,一般包含:刷新动画、提示文案两部分。
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在 App 内我们希望有统一的交互体验,尽管前端有自己的刷新控件,但主刷新控件包含一定复杂度的动画,前端很难和 Native 动画做到统一,所以最好直接使用 Native 控件。通过约定 API 来达到使用 Native 控件的目的:
class BridgeNameSpace {/**   * 启用下拉刷新(默认关闭),前端仍然可以决定是否使用 Native 刷新控件   * @param {Boolean} enabled 下拉刷新开启标识   * @param callback   */  enablePullDownRefresh(enabled, callback) {    this.invoke('enablePullDownRefresh', { enabled }, callback);  },  /**   * 下拉刷新,通过 API 调用即可触发,和手动刷新一致   * @function startPullDownRefresh   */  startPullDownRefresh(callback) {    this.invoke('startPullDownRefresh', {}, callback);  }    /**   * 下拉刷新完成调用,将收起下拉刷新条   */  stopPullDownRefresh(callback) {    this.invoke('stopPullDownRefresh', {}, callback);  },  /**   * 下拉刷新触发通知   * @param {Function} callback 回调函数   */  onPullDownRefresh(callback) {    this.on('onPullDownRefresh', callback);  }}

   4.2.3 主内容区


主内容区其实没有什么争议,完全用 JS 来实现。涉及到 Native 能力的部分,通过 JSBridge 来调用即可。
   4.2.4 分享面板



分享面板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呼起分享面板要有全局的遮罩(盖住前端+Native内容),这就必须通过 Native 来实现。一些 Native 页面也有分享功能,两端可以复用逻辑。
不同的业务场景,面板呈现的内容不同。在兼顾动态化和易用性有如下的设计思路:
  1. 常用的功能点,比如分享到微信、QQ,我们考虑封装到 Native 模块内部,直接通过 API 调用即可,方便业务快速接入使用。
  2. 不常用的功能模块(比如复制链接、设置皮肤等),通过传入参数控制,做到灵活配置化。



05



开发调试
一个离线包从开发到正式发布,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诉求:
  1. 开发阶段:开发阶段能够热更新,实时查看改动效果,突出快。
  2. 发布前:测试环境、预发布环境充分验证,需要环境切换能力。
  3. 正式发布:验证最终效果是否符合预期,需要环境切换能力。

下面我们用两部分来讲解如何做的。
   5.1 本地开发


混合式开发和 H5 开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区别是调用 JSBridge 时,需要用真机进行调试。
首先在 App 上实现一个调试界面,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1. 扫码:可以扫任意的 http(s) 协议地址,可以是 CDN 地址,也可以是同网段的 ip 地址。
  2. 输入框:支持手动输入 URL。
  3. 打开按钮:打开输入框里面的地址。
  4. 导航开关:打开的页面是否展示 Native Header。


本地开发时,让手机和电脑在同网段,真机扫码访问电脑本机服务地址即可(例如:ip:port/index.html#/index)。前端开发框架一般都具备热更新能力,这种方式和在电脑上开发没有本质区别。
打开页面后,因为在 App 环境内,H5 可直接调用 JSBridge ,非常方便。
   5.2 在线更新


所谓在线更新,是指 H5 打包成离线包,上传到管理平台后,App 通过后台接口拉取离线包,而不是直接访问 H5 地址。
对 App 来说,需要有多套环境:开发、测试、预发布、正式,离线包管理平台需要有对应的环境吗?其实不然,我们最好解耦两者的关系。

离线包管理平台只有两套环境:
  1. 测试环境:对应 App 开发、测试、预发布等非正式环境。
  2. 正式环境:对应正式环境。

业务代码中内置各环境对应 API 地址,运行时通过 JSBridge 获取 App 当前的环境配置,这样的好处是,离线包管理平台不用关心 App 有几套环境,两套环境仅仅是为了测试、正式包的隔离。
   5.3 测试环境多版本问题


默认情况下,App 只会更新当前版本对应最新离线包。同一个 App 版本,当某个离线包涉及多个需求并行开发时,测试冲突怎么办?这里面临的问题是,多人部署多个版本的离线包,相互存在覆盖。
这里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在离线包管理后台,每个版本的离线包都有一个二维码,App 扫码后可以下载并使用该版本离线包。



06



稳定性与安全
这部分内容不再详细阐述,主要介绍一下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框架的稳定性与安全。
   6.1 资源校验


  1. 资源安全性检测:检查离线包是否有被篡改,可以是包维度的检查,也可以是针对具体的资源文件。
  2. 域名白名单:App 内加载的所有 H5 检查域名是否是白名单之内。非白名单内的用户限制调用 JSBridge,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提示。

   6.2 稳定性方面


打开一个页面,有一些关键节点:下载离线包、解压缩离线包、加载页面、页面渲染等。
实际在生产中,我们发现每个节点都可能失败。所以在整个流程中,有必要对每个节点做好容错和监控,分析具体原因,进行长期的优化。
   6.3 安全容器


  1. 在一些特殊的业务场景,比如证券交易,容器需要限制不满足合规要求的操作。
  2. 像微信小程序一样,限制使用浏览器 API。



07



番外篇
Q:除了介绍 Hybrid 开发的原理,当下研究 Webview 还有哪些意义?A:同样基于 Webview,微信小程序基于「管控」和「体验」,设计了双线程模型+离线包的架构,让 Webview 体验焕发新生。还有人说 Webview JS 组件和客户端不能混排,但微信小程序通过同层渲染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脱离 JSBridge,上层应用还有很多种玩法,了解基本原理才能走得更远。
Q:技术的价值?A:近两年一直在思考技术的价值,似乎做了什么,似乎什么也没做。潜意识中,我希望在某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里,想到一个点子,做点不一样的东西。就像小程序一样,只是多加了一层webview,竟撑起万亿市值。


08



总结
让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一次面试,面试官问 JS 代码在 Native 层到底如何执行,执行结果是如何回传给 JS 的。臣妾做不到啊!现在我终于可以大胆的说,我不仅搞懂了,还知道如何设计一套框架。
本篇文章的完成,离不开前人经验的总结,甚至有部分代码是直接参考,由于水平有限,欢迎多多交流指正。

本篇文章的完成,离不开前人经验的总结,甚至有部分代码是直接参考,以下是主要参考链接:

移动 H5 首屏秒开优化方案探讨:https://blog.cnbang.net/tech/3477/

70%以上业务由H5开发,手机QQ Hybrid 的架构如何优化演进?:https://mp.weixin.qq.com/s/evzDnTsHrAr2b9jcevwBzA

-End-原创作者 | 田雪志

 


日常业务场景中,Hybrid 和原生框架,如何挑选最优解?欢迎评论留言。我们将选取1则优质的评论,送出腾讯Q哥公仔1个(见下图)。4月18日中午12点开奖。


📢📢欢迎加入腾讯云开发者社群,享前沿资讯、大咖干货,找兴趣搭子,交同城好友,更有鹅厂招聘机会、限量周边好礼等你来~


(长按图片立即扫码)









相关推荐

  • 超火前端工具库 Radash,声称要取代 Lodash
  • 通过 atexit 模块让 Python 实现 Golang 的 defer 功能
  • 阿里P9的一些思考
  • 面试官:说一下Redis中有哪些阻塞点以及如何解决?
  • 面试官: 美团外卖的分库分表怎么设计?
  • 22年北京买房子430万,首付190,月供17000,今年房子320万,亏了110,基本这几年白干,压根不敢离职,啥工作都得干。
  • 大模型做时序预测也很强!华人团队激活LLM新能力,超越一众传统模型实现SOTA
  • “梗王”大模型,靠讲笑话登上CVPR | 中山大学
  •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 中国最fashion的AIGC应用都在这里了 | 中国AIGC产业峰会
  • 评测通知 | NLPCC2024评测任务:大语言模型监管
  • AI Agent 应该更有趣还是更有用?
  • 华盛顿大学撰文反驳微软,我们无法删除大模型关于哈利波特的记忆
  • [开源]一个微前端架构系统,可能是你见过最完善的微前端解决方案
  • 聊聊微服务中的 BFF 架构
  • 还不会免费将PDF转为Word?你可以试试这3种工具!
  • 春天,关于人生发展的 24 条心得
  • 微软前全球副总裁入局AGI:左手效率神器、右手AI开放世界,实测好用!
  • 对话国产“算力黑马”:27亿元大单背后,英博数科周韡韡的AGI探索之路
  • 街边的普通茶室也能赚600万,靠的不只是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