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相关话题 | 杨植麟的观点(第一人称语气) | 朱啸虎的观点(第一人称语气) |
---|---|---|
AGI的重要性 | “我坚信AGI是未来十年唯一有意义的事。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短期的PMF,而是要实现长期的AGI。” | “我信仰AGI,但我信仰应用啊,我信仰能马上商业化的。” |
AGI与商业模式 | “我们月之暗面致力于构建一个结合科学、工程和商业的系统。我们希望通过与人类互动找到应用机会,并将这些应用送入消费者手中。” | “我也信仰AGI,但我更看重的是AGI的应用和商业化。我认为,只有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的AGI技术才有价值。” |
AGI的实现路径 | “我们需要在活下去的情况下追求长期目标。长期一定不能没有,否则我们会错过整个时代。” | “我认为,AGI的实现需要一个更现实版的中国故事。我们需要找到那些能够快速变现的应用场景。” |
对开源与闭源的看法 | “开源模型在开发方式上已经发生变化,现在更中心化,且贡献可能未经算力验证。闭源模型可能更有优势。” | “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技术信仰派的观点是,开源模型永远追不上闭源模型。” |
AGI的未来展望 | “我认为,AGI的发展将改写今天的商业模式。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技术能力,而应该不断探索和实现更强的智能。” | “AGI的未来是光明的,但我们需要找到那些能够立即产生效益的应用。我对中国的AIGC应用已经大爆发了这一点非常有信心。” |
对比维度 | 美国投资人 | 中国投资人(朱啸虎的观点) |
---|---|---|
对大模型的投资态度 | 美国投资人对大模型的投资持开放态度,愿意投入巨资。 | “我得说,美国的投资人真是敢砸钱,他们对大模型的投资热情高涨,但我自己嘛,我得更现实一点,我得看到商业化的可能性。” |
对开源模型的看法 | 美国投资人可能更倾向于支持开源模型,认为这是技术进步的方向。 | “开源模型这事儿,我觉得在美国那边挺受欢迎的。但我在中国,我得考虑的是怎么用这些技术来赚钱,怎么在中国市场立足。” |
对商业化和变现的重视 | 美国投资人可能更注重技术的长期发展和潜在价值。 | “我得承认,美国的投资人他们可能更看重长远的技术发展,但我在中国,我得更看重的是这个技术能不能马上变现,能不能带来收入。” |
对创业公司的支持 | 美国投资人可能更愿意在早期阶段支持创业公司,即使它们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 | “美国的投资人,他们可能更愿意在早期就支持创业公司,哪怕这些公司还没找到赚钱的路子。我在中国,我得更谨慎,我得看到这些公司有明确的商业化路径。” |
对技术迭代的预期 | 美国投资人可能预期技术迭代会持续快速,愿意为之投入。 | “技术迭代这事儿,美国的投资人可能觉得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他们愿意为之投入。我在中国,我得更实际,我得看到技术迭代带来的实际效益。” |
对市场机会的把握 | 美国投资人可能更注重全球市场的机会。 | “美国的投资人,他们看的是全球市场,他们愿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我在中国,我得更聚焦,我得先确保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 |
领域 | To B (企业服务) | To C (消费者市场) |
---|---|---|
看法 | “我看好to B领域,因为这些应用能马上提高生产力、见到效果。企业愿意为此付费,而且现在中国在这方面场景远远领先美国。” | “至于to C领域,我觉得还有点早。to C要见到iPhone 3时刻,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to C应用爆发是Multi-Touch出来以后。大模型在to C应用的爆发,我觉得还需要时间。” |
商业化速度 | “to B项目能快速商业化,基本不用烧钱。我们投的公司,比如AI视频面试,已经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和盈利。” | “to C项目需要等待市场成熟,需要找到那个‘iPhone 3时刻’。目前,大模型在to C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
投资策略 | “我倾向于投资那些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不烧钱的to B项目。这些项目能够迅速带来回报,风险相对较低。” | “to C项目我持观望态度。虽然长远来看有潜力,但目前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立即产生效益的项目。” |
市场机会 | “to B市场的机会在于能够迅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应用,这些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 “to C市场的潜力在于创新的消费体验,但需要等待技术成熟和市场接受度提高。” |
风险考量 | “to B项目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它们通常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 | “to C项目的风险较高,因为它们依赖于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这需要时间来观察和适应。” |
开源模型相关建议 | 朱啸虎的观点(第一人称语气) |
---|---|
对开源模型的态度 | “我得说,开源模型这事儿,在美国那边挺受欢迎的。但我在中国,我得考虑的是怎么用这些技术来赚钱,怎么在中国市场立足。” |
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差距 | “技术信仰派认为开源模型永远追不上闭源的,但我看这事儿,开源模型迟早会赶上来,那时候闭源的就尴尬了。” |
开源模型的应用前景 | “应用层会更偏向开源,尤其对中国开发者,用开源至少你不担心被别人抄嘛。国内大模型,说实话你在它们上面盖房子,还是担心别人抄你。” |
开源模型的商业化 | “开源模型,我们现在都在试,看看哪个更好用一点。但关键是,你要做AI 100%做不了的东西,这才是中国的机会。” |
开源模型与大厂的关系 | “大厂肯定觉得自己能干。但阿里今天愿意出的钱,和以前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啊。如果月之暗面证明自己,大模型能追上闭源水平,收购是有价值的。” |
开源模型的长期发展 | “现在开源比非开源落后一代,但长远来看,开源肯定会赶上来。就像安卓,今天比iOS差吗?肯定不会。” |
话题 | 杨植麟的观点 |
---|---|
开源模型的现状 | 开源模型的开发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现在更中心化,贡献可能没有经过算力验证。 |
开源与闭源的比较 | 闭源模型因为有人才和资本的聚集,最终可能会比开源模型更好。 |
开源模型的贡献 | 开源模型的贡献可能很多都没有经过算力验证,这限制了其发展。 |
开源模型的策略 | 对于领先的模型,开源出来可能不合理,反而是落后者可能会选择开源。 |
开源模型的未来 | 开源模型可能会通过搅局的方式,发布小模型来影响市场。 |
话题 | 杨植麟的观点(第一人称语气) |
---|---|
中美AI发展差异 | “我观察到,中美在AI领域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美国在底层大模型的研发上投入巨大,而中国则在应用层面有更多的创新。” |
中国AI的潜力 | “我认为中国在AI领域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在数据和应用场景的积累上,这为AI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
美国AI的领先 | “美国在AI技术上确实领先,尤其是在大模型的构建上。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
中美AI生态 | “中美最终可能形成不同的AI科技生态,尤其是在产品和商业化方面。但从技术角度来看,基础通用能力应该会差不多。” |
中国AI的挑战 | “中国的AI公司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但这些挑战也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
美国AI的合作模式 | “我注意到,美国的大公司如OpenAI与微软的合作模式,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参考。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
中国AI的创新 | “中国在AI应用层面的创新速度非常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在底层技术上的不足。我相信,这种创新能力将推动中国AI产业的发展。” |
商业模式相关话题 | 杨植麟的观点(第一人称语气) |
---|---|
AGI与商业模式 | “我坚信AGI是未来十年唯一有意义的事。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短期的PMF(产品/市场契合),而是要实现长期的AGI。” |
技术与商业的结合 | “我们月之暗面致力于构建一个结合科学、工程和商业的系统。我们希望通过与人类互动找到应用机会,并将这些应用送入消费者手中。” |
长期与短期的平衡 | “我们需要在活下去的情况下追求长期目标。长期一定不能没有,否则我们会错过整个时代。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短期的用户和收入,以保持公司的活力。” |
用户与产品的互动 | “用户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但他们也是共创的过程。用户的输入反过来让模型变得更好。我们需要边提升模型能力,边找更多场景,实现user scaling和model scaling的平衡。” |
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 | “这次(AI发展)会更加技术驱动。我们的目标是给用户提供一辆汽车,而不是停留在马车阶段。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 |
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的变革 | “AGI的发展将改写今天的商业模式。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技术能力,而应该不断探索和实现更强的智能。” |
对于PMF的看法 | “PMF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只专注于短期的PMF,可能会被技术的进步所淘汰。我们需要有长期的视野,以确保我们的商业模式能够适应未来的技术变革。” |